logo
搜索
Menu
imgboxbg

固本 强基 跨越 突破 ——看总局如何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发展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记者 王冰  通讯员 宋颖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1-10 12: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过去几年间,全球矿业市场低迷,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矿业同时进入“寒冬”。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这为煤炭(田)、化工地质单位的前行指明了方向。

固本 强基 跨越 突破 ——看总局如何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发展

【概要描述】 过去几年间,全球矿业市场低迷,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矿业同时进入“寒冬”。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这为煤炭(田)、化工地质单位的前行指明了方向。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记者 王冰  通讯员 宋颖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1-10 12:00
  • 访问量:
详情

    过去几年间,全球矿业市场低迷,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矿业同时进入“寒冬”。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这为煤炭(田)、化工地质单位的前行指明了方向。几个月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11463”总体发展战略首次提出要坚持和强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所属单位及总局整体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2017年,一则“近日,勘探人员(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贵州院)在贵州开阳县发现一特大磷矿,探明的磷矿资源量达8.01亿吨,相当于我国最大磷矿——开阳磷矿22年开采总量的2倍”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寒冬”中给煤炭(田)、化工地质单位的人们带来一丝暖意。
    近日,记者走进总局,深刻体会他们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形成新的动力之源。
       聚焦重点 树起“科技创新”大旗
   “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全局经济转型升级。”总局局长、党委书记尚红林一语中的。
    2013年以来,总局围绕主业,聚焦重点,锐意创新,加速转化,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成功实现“两个发现”,取得“四项找矿突破”——在库车盆地发现含钾异常,在吐鲁番地区发现火山岩型硼矿;在贵州开阳磷矿老矿区深部找矿中一次性探获1949年以来最大富磷矿,在山东齐河地区找矿中发现厚大富磁铁矿,在福建建瓯市叶蜡石找矿中寻找到目前国内最大的叶蜡石矿床,在内蒙古东升庙铅锌矿区深部找矿中探获铅锌资源量达大型。
   “特色明显、相对完善的矿产资源勘查理论与技术体系已经形成。”总局副局长刘兴旺介绍。
    ——贵州院突破传统认识,重建黔中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期岩相古地理,完善发展上升洋流—生物成磷理论,支撑了开阳磷矿老矿区深部找矿突破。
    ——浙江院创建的浙江“常山式”萤石成矿理论和成矿模式,为我国同类型萤石矿找矿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勘查模型。
    ——吉林院自主研发的油砂勘查三重管取芯钻具,经实践证明,矿芯采取率达95%以上。
    “我们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具有独创性,可直接服务于找矿实践和勘查施工。”总局的一名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说道。以开阳磷矿老矿区深部找矿为例,该矿是我国近年来磷矿资源深盲找矿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是国内唯一不经选矿即可直接用于生产的优质磷矿资源,对保障我国农业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总局的职工来说,科技创新发生在时时刻刻,就在记者即将发稿时,再次传来消息,明达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于12月22日顺利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并取得认证证书。“我公司软基上自动控制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路基填筑系统及方法发明专利,两用长螺旋钻机、转动式筛分器、一种地下连续墙钢筋笼结构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工程实施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公司总经理黄永明这样说道。
           敢为人先 保持锐意创新勇气
    “我们要锻造‘生产+科技’模式,争取做到‘他人找不到,我们能;他人不会,我们会;他人会,不如我们深’,不断将技术智慧转化成经济效益。”尚红林说。
    工程勘察作为总局特色主业之一,已在全国工勘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中化河南局、湖南院、福建院等在所在地区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得益于技术和工艺的创新。明达海洋公司牵头研发的“装配箱式载荷试验移动平台”设备整体性好、稳定性高,不需反复组装,节约成本三分之一。湖南院根据建筑物倾斜原因纠偏,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受到业主方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同行专家的好评。
    在外行人看似一件件普通的成果,对于内行来说弥足珍贵。
    “我们已初步构建起以局科技研发为中心、所属单位科技研发为主体的研发体系”,总局总工程师姚超美介绍。
    在吉林,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合作建设的油砂重点实验室内的设备正高速运转;在河北,化工地质中心实验室每天承担着各地送来的多种矿产品化学成分检测任务;在浙江,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实验室旨在为全局拓展土地质量调查和土地修复市场提供平台。
    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快科技创新是应对挑战、抢占发展先机、缩小差距的迫切需要”,1家研究院、8个科技创新团队、16家国家资质认定的实验室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三年来,我局新获各类专利25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24项,发明专利1项,提交专利申请20余项。”总局地质科技部主任焦森用数字展示了成绩。
    我们积极响应中煤总局局长、党委书记赵平提出的“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第一动力’”的号召,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
       “项目+人才”  展现蓬勃向上朝气
    总局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00余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43.8%;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在职专家3人,局学科带头人18人,2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4人获“银锤奖”,6人获“金罗盘奖”, 5人获“全国最美地质队员”称号。
   “我们积极推进人才通道建设,拓展人才发展空间,通过‘项目+人才’培养机制,选拔、培养优秀地质科技人才。” 刘兴旺说。
    2017年,我局围绕中煤总局“11463”总体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组织领导,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建立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出台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高级专家选拔与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为人才搭建平台,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激发全局科技创新活力。
    在总局办公大楼里,“中化地矿人物风采”展示墙生动醒目。地质标兵、找矿楷模、英模代表、矿界精英、创业先锋,他们中有的曾经为中化局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有的正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耕耘。
    12月,迎来众多宾朋的福州树木葱郁、鸟语花香,总局科技创新大会在此召开,全局科技岗位上的拔尖人才从祖国各地涌向这里,交流经验,共享成果。会上授予10项地质找矿成果奖、12项地质科技进步奖和8个“科技创新团队”。在身披绶带的中化人眼中,总局从上至下重视人才的培养,努力凝聚和稳定着一批优秀人才,以期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厘清思路  建立多元发展格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尚红林坦言,“与业内先进单位相比,我们在成果集成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还有差距,拓展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等服务国计民生的地质服务能力和水平还亟待提高和加强。”
    为此,总局领导班子达成共识,全方位、深层次布局科技创新工作,“未来,要不断加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争取到2020年,具有中化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建成‘一院一特色’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形成多元化发展崭新局面。”在2017年年底,我们给自己定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九大报告中对创新型国家的论述为煤炭、化工地质单位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发出了号召。相信我们必然为此奋力前行,以科技创新走出“中化特色”发展之路。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南地质勘查院        备案号:湘ICP备17023386号-1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长沙  后台管理